好不容易熬过不平凡的3年,生意刚有起色的“菜小伙”顾新竟然做起了“不赚钱”的买卖,亲友们不禁“大跌眼镜”。
顾新是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的一个生意人。27岁的他5年前从上海返乡创业,靠蔬菜生鲜小有成就,干事儿麻利、幽默开朗的他被大家打趣称为“菜小伙”。觉得这个绰号贴切有趣,顾新索性用这个外号做了微信昵称。
(资料图片)
最近,顾新在青白江区黄碾河社区新开了一家品享汇生活超市,与之前4个店不同,这是青白江区首家慈善超市。超市的收益规定很特别——每售卖一件商品,就将收益的50%捐赠到“誉美佳”基金。这个基金主要用于青白江社区发展,特别是残疾人就业服务。
黄家碾社区慈善超市门口。杨千依摄
在超市义卖区,摆了1元的绘本、6元的书签、9.9元的陶器、20元的香膏、5.5元的地方特产“袁么么双麻酥”……有的是地方残联委托销售的商品,有的是爱心人士捐赠的物品,还有的是爱心商户特许经营的地方特产。
这家慈善超市的店员小李是一名“00后”,也是一名动作相对迟缓、吐字有些不清的残障人士。因为这种“生意”兼顾公益,即便社区免了门面租金,但除去货款、水电费、工资等支出后,相对单一的商品种类和特殊的利润分成方式仍然导致超市难以持续。
为了践行对社区的承诺,顾新不得不“拆东墙补西墙”,挪用其他店面的收入来“填坑”。熟悉周边环境后,他决定增加烟、酒、饮料等快消品,实现慈善超市的持续经营。源于慈善超市的社会价值和聘用残疾店员的善举,青白江区烟草专卖局为顾新开启绿色通道,快速办理了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,并定向帮扶小李熟悉烟草零售业务。
不久,慈善超市生意逐渐好转,店员小李也对日常经营驾轻就熟。小李是顾新在一次公益活动上认识的,幼年时不幸患上小儿脑瘫,虽然比同类患者恢复得好些,但仍存在语言和行为障碍。虽然社区没有要求慈善超市聘用残障人士,但顾新还是决定尽己所能帮上一把。
顾新(右)与小李(左)盘点义卖区货物。杨千依摄
今年3月,小李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工资。“这里可以见到更多的人,虽然我动作慢一些,但大家很有耐心。”小李很喜欢超市的氛围,“沟通机会多了,相当于是在做康复训练,省下了一笔钱。”
一个超市安稳一个家。数据显示,在成都市5.3万余户卷烟零售商户中,残障人士商户有977家,带动残障人士就业近2000人、惠及近2000个特殊家庭。在当地残联、烟草、社区的助力下,面积不足60平方米的慈善超市成了附近的“爱心基地”,很快积累起了口碑,大家都愿意来消费。
事实上,顾新的家庭并不富裕,父母常年在外务工。2012年,16岁的他职高毕业便到上海、云南等地打工,直到2017年才结束“漂泊”回到家乡。“长大了,就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人了。”这是顾新投身公益的初衷。
慈善超市开始盈利后,青白江区社区发展基金会每个月都会收到顾新的收益捐赠款,生意越好金额也就越大。如今,顾新的第二家慈善超市已经开始试营业。他说,慈善超市会一直开下去,也欢迎像小李一样的店员加入进来。
关键词: